美文丨鲁秀丽:运河畔的千年彩韵

发布日期:2025-08-07 08:01    点击次数:50

德州红绿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以传承和发展德州窑红绿彩文化为宗旨,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公司。秉承着守正创新、艺工融合的理念,创烧出继承传统、融入生活的当代红绿彩产品。德州窑红绿彩产品已成为推动运河文化与东亚文化的代表性标志产品,成为国家及省市优选的外事礼品。

2022年,德州红绿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2023年,红绿彩博物馆被评为山东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2024年入选山东省非遗项目名录。

六月的德州,暑气已开始蒸腾。

我踏入红绿彩文化馆的瞬间,一股清凉扑面而来,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在此开启。

馆内光线柔和,那些陈列在玻璃柜中的瓷器,在聚光灯下泛着内敛的光泽,宛如沉睡千年的美人,正等待有缘人唤醒她们尘封的记忆。

图片

红绿彩瓷的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瓷器上,红彩如朝霞般明艳,绿彩似春水般清透,金彩则若阳光般璀璨。

我俯身细看一件红绿彩碗,碗沿处绘有缠枝牡丹纹样,红绿相间的花瓣层层叠叠,工匠用笔之细腻,竟能在方寸之间表现出花瓣的翻卷之态。

彩料厚处立体如浮雕,薄处又透明似蝉翼,这种“堆金积玉”的技法,是德州红绿彩独有的艺术语言。

讲解员告诉我,红绿彩的釉上彩工艺需反复入窑烧制三次以上,任何一次火候掌握不当都会前功尽弃。

古人云“十窑九不成”,可见其制作之艰难。

图片

展厅里从直径一米的莲花盛时盘、孙悟空大闹天宫系列瓷板画、德州名人董仲舒、颜真卿等人物系列雕像到年轻一代非遗人创新获奖作品“艺术人生”京剧脸谱系列及“嫦娥奔月”他(她)们的设计、雕刻、用色都做了大胆的创新。

真正的传承不应是简单复制,而是要像运河水一样,在保持本源的同时,不断吸纳新的支流,不仅因其分量,更因其承载的文化重量。

红绿彩的窑火燃烧了九百年,从宋金的民间审美到元明的文人意趣,再到当代的创新探索,每一代匠人都在续写着这段“土与火”的传奇。

图片

红绿彩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正是因为它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延续,在这片土地上匠人们守着窑火,用最朴素的泥土演绎“一笔双色”的绝技,先用笔尖蘸红彩勾勒花瓣轮廓,再以笔腹沾绿彩填充叶片,一笔下去红绿自然交融却又界限分明。

更神奇的是“釉上堆金”工艺,在烧好的彩绘上再次施以金彩,经低温二次烧制后,金线凸起于釉面,触之有立体感。

这门艺术的难度,彩料浓稠不易控制,线条粗细极难把握,更别提还要考虑烧制后的色彩变化。

画彩如做人,讲解人说:“要心静,手稳,不急不躁”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传统工艺的精神内核。

图片

德州自古就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码头,元代漕运鼎盛时期,这里“帆樯如林,货物山积”。

红绿彩瓷器正是通过这条黄金水道运去大江南北。

远眺,古老的运河依然波光粼粼,只是不见了当年的帆影。

德州城区高楼林立,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这种古今交织的景象让我陷入沉思:

红绿彩从元代兴盛到清中期衰落,再到如今作为非遗项目重生,其命运恰如运河的兴衰,都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或许,传统工艺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保存技艺本身,更在于其中蕴含的那种专注、坚持的匠人精神,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图片

夕阳为博物馆的幕墙镀上一层金边,与馆内那些红绿彩瓷器的金彩遥相呼应。

元代的豪放,明代的精致,清代的繁复,仿佛让人看到一部流动的审美演变史。

我突然明白,这些穿越时空的色彩,之所以能历经数百年依然鲜艳如初,正是因为每一笔彩绘中都凝结着匠人对美的执着追求。

这种追求,比瓷器本身更为永恒。

图片

我沿着运河步道慢行,河水倒映着两岸灯火,恍惚间似乎看见古代商船的倒影与现代游船重叠在一起,德州红绿彩就像这运河之水,既是历史的承载者,又是生活的参与者。

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

或许,文化传承的真谛不在于固守形式,而在于延续那种观察世界,表达自我的真诚态度。

图片

远处麦田里传来收割机的轰鸣。

九百年前,这里的窑工或许也听过打谷声。

红绿彩就像一粒文化种子,在传统的土壤里扎根,并不断抽出新芽。

站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红绿彩的传承发展令人期待,这种植于民间,升华于匠心的技艺,完全可以在保持本真前提下,与现代设计,数字技术等创新融合,当古老的釉彩遇见当代美学,当传统工艺邂逅现代生活,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想那窑火已在这片土地燃烧了近千年,今夜又有多少泥坯正在窑中浴火重生,红与绿的传奇,终究要靠炙热与耐心来续写,德州红绿彩必将迎来新的文化涅槃。

(已载7月25日《德州晚报》)

图片

■编辑:王晓松

■责任编辑:陈广江   ■终审:张富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